close

30.jpg  

(圖片來源中央社)

為保存台灣本土黑豬種源,台大副教授朱有田(左起)、屏科大副教授曾純純與屏東內埔鄉豬農謝旭松,聯手打造六堆黑豬產業。(中央社)   

發現六堆新經濟系列報導(2)

【大紀元3月27日報導】
(中央社記者郭芷瑄屏東縣27日電)

客家人有句俗諺「貧窮莫斷豬,富貴莫斷書」,屏東科技大學客家文化產業研究所副教授曾純純說,小農式養豬是早期客家人重要經濟來源,也是客家人能保存台灣本土黑豬的原因。

早期的六堆客家庄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豬舍,即便現在養豬的人少了,但在客家庄裡,仍不難見到與三合院、一條龍 (客家建築型態)相連的豬舍。

台大動物科學技術系副教授姜延年表示,台灣本土黑豬大多在客家地區飼養,桃園豬也是在客家地區被保存下來,這和客家人「保留傳統」的保守個性有關;在大陸有名的「太湖豬」,在江浙太湖地區被保存下來,早期這個地域也有許多客家聚落。

台大動物科學技術系副教授朱有田則說,黑豬耐粗食,勤儉純樸的客家人以廚餘飼養黑豬,符合客家勤儉精神。另外,就是客家人對「黑豬風味」的堅持,讓台灣本土黑豬在客庄給保存下來。

屏東內埔鄉養豬戶謝旭松所養的「六堆黑豬」是父親留下來的。謝旭松說,六堆客家人養豬,用來栽培子女,每家戶少則養有1、2隻母豬,多則10數隻,母豬生下的小豬養到30、40公斤,就賣到桃園、新竹和苗栗的客家地區。

謝旭松說,客家人個性保守,多是小農式養豬,不像閩南人做事比較大手筆,以企業式養豬,這也是客家人沒有棄養本土黑豬而大規模改養洋 (白)豬的原因之一。

他說,本土黑豬可以吃廚餘、抗病力佳,從小豬開始就餵養廚餘,節省不少成本,這也讓六堆人保存台灣本土黑豬;像是白豬與大黑豬 (洋豬與本土黑豬雜交種)根本沒辦法吃廚餘,一吃就拉肚子。

還保有「六堆黑豬」的內埔豬農溫有庭到現在還是以半廚餘半飼料餵豬。他說,本土黑豬的養成比白豬要多半年,肉質熟成度高,老一輩的客家人都覺得餵廚餘的黑豬風味比吃飼料的黑豬要好。

溫有庭說,食用黑豬肉是一項飲食傳統,對於「黑豬風味」很堅持。


黑豬耐粗食,勤儉純樸的客家人以廚餘飼養黑豬,符合客家勤儉精神,圖為目前僅存於屏東內埔鄉和竹田鄉的台灣本土黑豬。(中央社) 

曾純純表示,黑豬隨著客家移民,從大陸原鄉逐漸走入台灣社會,早期客家人務農維生,種稻、蕃薯、大豆和瓜果,農作物副產品也是豬食之一,黑豬在客家耕種文化占有一席之地。

另外,黑豬是客家人祭祀的祭品,拜天公或義民爺需要以黑豬來獻祭。直到現在,六堆忠義祠的春、秋祭,還是以本土黑豬祭拜,北部義民廟的神豬比賽,也是以黑豬競賽。

曾純純在研究調查中,就發現高雄市杉林區有1戶養豬戶養了100多頭的黑豬,專為提供六龜地區的客家人祭祀用。

黑豬耐粗食、吃廚餘,抵抗力比白豬強,讓黑豬在口蹄疫後得以翻身,也讓六堆黑豬得以保存到現在。謝旭松就是在口蹄疫後發現黑豬的身價,而接下父親的養豬業並且擴大飼養,同時聯合南部黑豬養豬戶,成立產銷班。

即便黑豬翻身,但「六堆黑豬」仍面臨瀕臨絕種危機。朱有田表示,目前六堆地區還保有的本土黑豬只剩100多頭,如果不想辦法保留,將步上美濃豬後塵,因雜交消失。

他表示,要讓「六堆黑豬」能夠保種下來,就是利用「六堆黑豬」所兼具獨特的文化與風味優勢,發展「六堆黑豬」產業,讓具有強烈客家色彩的「六堆黑豬」,如同時下的香草豬、自然豬、上荷豬和台糖安心豚等品牌一般,創造獨特的口碑。

曾純純和謝旭松談起早期的客庄養豬,小時候的情景再度被喚起。曾純純說,「我們希望喚起六堆人這樣的成長記憶,黑豬做為客家歷史上重要的一頁,希望六堆子弟能對過往傳統黑豬文化重新認識,推廣『六堆黑豬產業』,藉著客家庄保存台灣純種黑豬及黑豬文化。」

朱有田和曾純純已著手與謝旭松打造「六堆黑豬」產業。謝旭松將聯合產銷班員,以推出「六堆黑豬」冷凍肉、香腸和客家鹹豬肉等踏出第一步。這是學界為了動物種源保種與文化保存,共同與豬農激盪出的地方文化產業開拓。

本文網址: http://www.epochtimes.com/b5/11/3/27/n3210376.htm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曾記立安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